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 > 网民看日照

感知日照丨“朝夕相伴”双龄共养,托起“岁月静好”新生活

来源: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:2024-10-18 11:39:25

一处处改造温馨的传统幼儿园内,在幼儿的欢声笑语中,老人们拉二胡、下象棋,怡然自得……近期,“老幼双龄”和谐共处的“双龄共养”新场景,在山东济南、广东深圳、浙江金华等多地出现“幼转老”“老幼共托”等创新实践。

探索“双龄共养”,就是将托育与养老服务交织融合,在同一空间下进行老幼照料、代际沟通和互动交流,是解决当前托育、养老难题的好思路。

转型路径

托幼与养老恰好是人生的两个端点,对服务的需求却仿佛三百六十度大旋转,起点与终点在某些方面是相切的。

用“夕阳”留下的余热来温暖“朝阳”,用“朝阳”初升的曙光来照亮“夕阳”,可谓是双赢之举。一方面,起点生育率降低造成的幼儿园关停潮,这种转型能让闲置的托幼资源物尽其用,不仅盘活资源,也实打实地解决幼儿园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;另一方面,终点社会重度老龄化逼近,导致养老院压力骤增,这种转型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之举,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照顾和陪伴,更弥补了现有养老服务市场的短板,呼应现实需求。在这样的社会发展交汇处,能否将二者巧妙地衔接起来呢?

幼儿园升级为双龄共养幸福园的华丽转身,将这个三百六十度大旋转相切重合,为改革创新提供有参考意义的实践样本。可以说,这对于合理利用社会存量资源、激活社会就业创业活力、完善养老照护服务,都算是一桩好事。

转型挑战

但就事论事,“双龄共养”可不是在原有幼儿园等托幼机构的基础上增加“养老”的职能那么简单,这一转型并非易事。

在硬件方面,幼儿园的原有生活设施、活动场地、活动项目等不可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。转型必须要实施硬件改造,把幼儿园小课堂、小桌椅改成适合老年人用的大房间、大板凳,卫生间、餐厅、游乐区这些功能场所也应重新规划,进行适老化改造。

在软件方面,“托幼”变“双龄共养”之后,对相关从业者来说,需转变观念、学习新知识,以应对这一现实变化。因为幼儿与老年人的接受能力、生活方式、生活习惯、饮食需求等都有着天壤之别,因而原来的幼儿园老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照顾幼儿可能是游刃有余,但照顾老人可能就会力不从心。这意味着,转型后,需长期坚持付出,更需专业的思路和技巧。

此外,由于“双龄共养”属于新兴事物,幼儿托管、老人养护并非一个部门管理,因而还可能还会受到政策法规限制、资金投入、运营模式转变等一系列问题。

转型突破

幼儿园等托幼机构向“双龄共养”转型,不仅仅是幼儿园自身的事情,政府相关部门也要予以大力支持与配合,共同以绣花功夫加强精细化管理,确保实现养老和托幼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双龄共养。

就双龄共养机构而言,向“双龄共养”转型前,应明确转型定位,科学规划布局,并对卫生间、餐厅、游乐区等原有功能场所及各种设施进行适当的适老化升级,使“老幼双龄”都有适宜的活动空间。而对于原有课程,创新分析幼儿与老人的特点,科学制定课程,特别是增设老幼互动课堂,组织老人讲传统故事、幼儿载歌载舞等老幼共融兴趣活动。

就相关职能部门而言,应以发展和改革的眼光制定出台养老托育融合服务体系的规划、保障、监管等各项工作政策法规,明确有关责任主体职责。在幼儿园等托幼机构向“双龄共养”转型改建时,应倾向于技术、资金等方面支持。投入运营后,指导第三方运营商定期收集老年人、幼儿及其家属意见,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。

就部分职业学校而言,要针对幼师面临职业转型的实际,主动与相关双龄共养机构合作,共同研究开发“老幼结合”课程体系等,培育更多“护理+托育”的复合型技能人才。同时根据需要,对双龄共养机构原有的教师及工作人员进行交叉培训,提升服务专员职业技能,满足“双龄共养”发展需求。

“幼龄”连着“朝阳”,“老龄”连着“夕阳”。“老幼双龄”关系着家庭的未来,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。探索“双龄共养”新模式,扶持托育养老持续健康发展,仍需多方发力,用实打实暖心举措,守护“朝夕”美好,托起“老幼双龄”稳稳的幸福。(图片源自网络)

编辑:王倩倩
编审 :王宗敏
责编:刘佳秀